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类别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发布时间2018-01-12

前言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宁波大学与宁波前瞻教育科技发展总公司共同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浙江省首家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独立学院;同年12月,通过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并获得最高等级评价。2010年,学院被授予首批“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当选全国部分独立学院院长联谊会副理事长单位。2014年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办学十八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坚持走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坚持“质量立校、特色铸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改革兴校”战略。已累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两万多名优秀学子。

学院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生命医学学院和机械与建筑学院等6个下属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近万名。

学院坐落在宁波市北高教园区内,地处素有“文化之邦、商贾之地”美誉的宁波市镇海区;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学院相临;宁波帮文化公园、宁波帮博物馆与学院隔墙相望;在这片商帮文化浓郁、文教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涌现了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等一大批知名“宁波帮”人士;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镇海籍的有26位,可谓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学院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支撑基地。办学以来,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各类学科竞赛成果、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等连续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奖,斩获两金一银的佳绩。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建有一批设施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内建立了4500余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是师生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想园地。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达文波特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和韩国大佛大学等10余所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留学生交换、嵌入式工程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

省市领导和各类专家多次莅临我院视察,对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取得的实效给予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类媒体也长期对学院办学特色给予关注和报道。

2015年8月,宁波大学与慈溪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共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协议,标志着学院迁建慈溪办学工作正式启动。当前,学院正处于迁址慈溪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院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体“科院人”将继续秉持“追日、唯实”精神,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朝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的办学理念,定位于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强的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校培养的人才具备以下特征:

基本素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知识结构: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相关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知识。

能力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专业领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辩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专业设置

我校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共设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2016年我校在招本科专业33个,各学科门类专业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6年在招本科专业一览

学科门类

专业数

专业名称

经济学

2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1

法学

文学

理学

6

   2

汉语言文学、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日语、广告学

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工学

1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

医学

1

临床医学

管理学

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艺术学

4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

3.在校生情况和生源质量

(1)在校生情况

截止2017年8月31日,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为978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

(2)生源质量

自1999年开始招生起,我校凭借良好的办学质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我校面向1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新增广西、甘肃两个招生省份,实际招生录取人数为2390人,其中省内录取人数为2020人,省外为370人。

2016年我校在浙江省文史类和理工类的最低录取分数分别为505分和478分,分别高于二批控制线43分和39分。

           表2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6年各专业录取与报到人数

二级学院

专业

录取人数(人)

报到人数(人)

报到率

(%)

法商学院

法学

70

68

97.14%

工商管理

60

58

96.67%

工商管理(专升本)

50

46

92.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86

86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

48

41

85.42%

会计学

156

151

96.79%

会计学(单考单招)

60

60

100.00%

金融学

120

117

97.50%

旅游管理

35

32

91.43%

物流管理

46

44

95.65%

物流管理(专升本)

47

34

72.34%

合计

778

737

94.73%

机械与建筑

学院

城乡规划

20

20

100.00%

工程管理

40

38

95.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70

158

92.94%

建筑学

60

58

96.67%

土木工程

110

107

97.27%

合计

400

381

95.25%

人文学院

翻译

55

55

100.00%

广告学

40

38

95.00%

汉语言文学

47

44

93.62%

日语

40

39

97.50%

商务英语

40

40

100.00%

商务英语(专升本)

35

22

62.86%

英语

79

79

100.00%

合计

336

317

94.35%

设计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30

30

100.00%

动画

60

59

98.33%

工业设计

30

29

96.67%

环境设计

92

91

98.91%

环境设计(单考单招)

35

34

97.14%

视觉传达设计

62

61

98.39%

合计

309

304

98.38%

生命医学学院

环境工程

38

37

97.37%

临床医学

60

60

100.00%

生物工程

37

33

89.19%

生物技术

45

40

88.89%

应用化学

57

54

94.74%

合计

237

224

94.51%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

95

95.00%

电子信息工程

40

39

97.5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0

58

96.67%

软件工程

86

84

97.6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4

43

97.73%

合计

330

319

96.67%

 


图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6年外省本科生源人数分布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根本。我校立足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教师数量显著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优化。

截至2017年8月31日,我校共有教职工530名,比上一学年增加9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388名、正高职称人员31名、副高职称人员93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1.96%,中级职称人员212名、占54.64%。博士学位人员110名、硕士学位人员22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68.56%。有3个月以上出国进修经历的教师约70余人,占18.04%。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08%;40-49岁的中年教师有1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8%。双师双能型教师1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57%。我校生师比为17.89。

同时,我校共享宁波大学优质师资,聘请了宁大317位教授、副教授及博士担任我校兼职教师,长期为我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我校还聘请了5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 青年教师助讲培养情况

以融入科院、胜任教学工作为目标,从新进教师的需要出发,通过系统授课、专题研修、分组研讨、在线学习、教学观摩、导师制等形式,帮助新进教师了解院史院情,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明确高校教师职责,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奠定良好基础。

2016-2017学年,我院分两批组织青年教师助讲培养结对工作,共有25位青年教师参加助讲培养,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敬业精神、教学技能、教研水平和个人职业生涯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培养期过半时,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对青年教师助讲培养情况进行中期检查,该项目检查纳入二级学院期中教学检查工作计划。2017年4月、10月,分别组织了对2016年3月、9月结对的青年教师助讲培养进行考核,22位在培青年教师中,4人因离职、访学、挂职锻炼、生育等原因申请延期培养,18名教师经考核全部合格,授予“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培训证书”。

3.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我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2016年度,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62.84万元,生均2108.81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51.29万元;本科实验经费52.86万元,生均54.04元;实习经费支出55.53万元,生均56.77元。

(2)教学用房

截止2017年8月31日,我校总占地面积519978.9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3.16平方米/生,校舍总建筑面积292501.24平方米。我校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52466.14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78248.76平方米、图书馆12217.38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41251.00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4.22平方米,比上一学年增加1.47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4389.00平方米、体育用房14990.00平方米、会堂1370.00平方米。我校教学行政用房共计160061.14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36平方米。

(3)图书与信息资源

图书馆是我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我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共享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宁波大学图书馆资源。现自有印刷图书629613册,生均65册,比上一学年增加5册。共享印刷图书265万册,共享电子图书12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2.1万种,CNKI、维普、Elsevier、 Springer等全文数据库26个,EI、CSA、INSPEC等文摘数据库15个,自有中文期刊、报纸500余种,光盘(磁带)4000余片(盘),形成了文、理相结合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基本覆盖了全院各类学科专业。2016-2017学年我校图书馆新增图书6.8万余册,书刊借阅8万册次,书刊借阅量是上一学年的2倍。

(4)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科研仪器

2016-2017学年,我校改扩建实验室14个,涵盖10个建制实验室,总投入建设经费504.27万元,比上一学年增加78.37万元。截止2017年8月底,我校共有建制教学实验室14个,比上一学年增加1个。

2016-2017学年,我校共增加设备资产542台(件),金额444.47万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增加471台(件),金额396.23万元(包括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和科研设备6台/件,金额107.3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62元,比上一学年增加62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我校从实际出发,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我校现有的专业优势,强化地方性,追求特色化,彰显应用性,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突出我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创造差异、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成就品牌”的办学宗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主导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学院现有特色专业13个,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等专业;同时,学院大力加强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学科建设反哺教学建设的长效机制。目前在建4个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环境设计(重点方向:艺术品陈设设计)、翻译(重点方向:商务口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点方向:虚拟现实系统集成及应用) 、英语;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宁波市特色专业(英语)。

2.课程建设

我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构成。课程总量建设和内涵建设齐头并进。2016-2017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461门,开设课程总门次3391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为85.71%,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比例为4.6%。在2016版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40.35%,各学科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见图2。


图2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2017年,我校积极参与宁波市教育局启动的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整合和共享校际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促进教学高校协同发展,在建5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优秀网络课程建设,其中1门以优秀成绩已通过验收。新增宁波大学混合式教学课程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学院“十三五”课程32门。

围绕课程建设,我校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2016-2017学年,我校基础课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班级占总班数的16.41%,专业课占26.22%,基础课在30-60人的班数占总班数的65.41%,专业课占56.51%。


图3 2016-2017学年课堂教学规模情况

3.教材建设

(1)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

2016-2017学年,我校修订颁布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立了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明确规定要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以及质量较高的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并要求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2016-2017学年全校优秀教材选用率为68%,比上一学年提高15%。

(2)支持编写出版优秀教材

我校制定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重点建设教材管理办法》,设立教材建设专项资助经费,对主编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或重点)教材分别奖励5万元和2万元,对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内重要出版社目录范围内主编的教材奖励1万元。教师编写优秀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编写、出版的高质量教材逐年增多。截止2017年8月底,我校教师共出版专业教材近80本,其中《工业产品设计与表达》遴选为“十二五”普通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4. 教学改革

(1) 课堂教学

以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为龙头,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将在新一轮部分课程试点实施以“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结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为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引入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课堂以研讨式教学为主,课外利用丰富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网络教学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 实践教学

我校积极引进行业资源改革校内实践环节,构建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践、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实地实习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截至2017年8月31日,我校签有协议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120个。

我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由专业课程实践、综合性实践和拓展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2016版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1.04%。各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见图4。

图4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3)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我校根据专业特色、结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标准,狠抓质量规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校积极推进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多样化改革,落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实施办法》,非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有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获得专利、翻译作品、创新创业项目等。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以学生为本,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由选择,发挥学生个人潜力和特质,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院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在2017届毕业生中,我院有27位学生采用了学科竞赛获奖形式,29位学生采用了发表学术论文形式,2017届毕业生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号召“万众创新”,69人选择创新创业项目。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结果见图5。


图5 2017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定结果

(4)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坐落于商帮文化浓郁的宁波帮故里,创新创业氛围浓郁,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2008年成立创业指导中心;2010年入驻宁波国家大学科技园;2015年成立电商学院,设立电商定制班,并于同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业教育实验班。我校整合校内外优质创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打造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转化服务平台三大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并形成了两园一基地特色创业孵化平台。目前,我校登记在册的创业团队173个,在校生创业人数达500余人。2016-2017学年在校学生取得营业执照的有13家,创业项目涉及文化创意、电子电器、网络科技、电子淘宝、艺术设计、摄影摄像、动画动漫、软件网络等行业。据省教育评估院调查,我校2016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为4.66%,2014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为7.28%,均高于全省高校的平均值。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我校在“项目化工作室”的基础上,在电子商务学院试行创新创业模块,并写入2015和2016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该模块打包了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内共计48个学分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向全院三年级以上学生开放选课。另外,我校开设了20门创业选修课,选课人数达400人,实现企业家直接进课堂,签约企业家包括李铁道、郭东明、鲍晓民、黄春琪等20余人。2016学年,我校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获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0项、获科技学院科研创新项目62项、学生专利授权数13项。

(5)产教融合

通过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互聘师资等形式来共同探索多方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2016-2017学年,我校与慈溪市教育局、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联合筹建宁波陈之佛文化创意学院、宁波湾区经济研究院;与慈溪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与启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与境外15所高校合作开展“3+1”和“2+2”本科学分互认项目、“3+2”本硕连读项目,交流生项目、短期访学项目等。截至2017年8月底,我校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数16项。

树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立足现有的办学基础,鼓励各专业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与优势,紧密联系社会,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融合,尝试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协同完成相关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环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2016-2017学年,我校由行业、企业、实务部门教师讲授本科课程161门,占课程总门次数的5%;与校外相关专业资深业者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课程门次11门,共计143学时;共同指导学生学科竞赛项目5项;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9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领导重视教学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本科教学视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2017学年,我校领导紧抓教学核心,先后召开教学专题会议10次,顶层设计教学建设、教学信息化、教师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估等重大事宜。实行由分管副院长定期主持召开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2016-2017学年共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及协调会21次,动态把控教学现状,商讨部署教学工作,确保了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开展年度教学述职,我校教学副院长和二级学院院长每年向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作教学述职报告,阐述年度教学得失与有效对策。

(2)评奖激励教学

为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营造良好教风,我校每年开展各类教学奖项的评选活动,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并择优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评选。2017年3月,我校出台《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卓越奖评选办法》,对全校教学质量总评成绩处于前10%的教师加以奖励,前3%者获得50个教研分,余下7%者获得30个教研分,等同于科研分,纳入教师年终业绩考核,打通教学与科研,实行业绩等同,完善分类考核,充分发挥教师特长。2016-2017学年,我校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荣获宁波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获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荣获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荣获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3)制度保障教学

近年来,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我校逐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务运行管理、考务管理、学籍与招生管理、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师资管理及教学组织管理等90余种管理文件,全面覆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2016-2017学年共计起草或修订教学管理文件4份,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 日常监控与保障体系

(1)实行“四方三地”教风学风联合检查

2016-2017学年,我校实行了“四方三地”的教风学风联合检查制度,全年每天由四方(督导、教务部、学工部、二级学院)组建成联合检查组,分别对三地(寝室、教师、校园)实行全方位无死角检查,第一学期重点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第二学期重点检查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师生“玩手机”现象,实行“即查即报”制度,检查组当天将检查结果汇总,通报全体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院长、教学院长,教务部与学工部负责对违纪师生及时做出处理。

(2)开展专项检查

每学期第8周开展教学文档自查、二级学院互查和教务部、督导检查,主要对各项教学文档材料上交的及时性,档案材料的归档情况,档案填写的规范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规范。

教务部联合督导对毕业设计(论文)开展前期、中期、后期全过程监控检查,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第三方学术不端检测和论文外审抽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性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

我校每年对省教育厅、宁波大学和我校立项的重点建设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建设教材及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以落实“质量工程申报-建设-评价-示范全程监控”计划,促进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再上新水平,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开展综合检查

我校综合性教学检查主要以期中教学检查形式开展,在每学期期中开展,是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部于每学期第9—11周开展为期3周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检查内容以常规教学秩序、教学基础性材料建设情况、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情况、实践教学环节、作业布置及批改等为主。重视调研和信息收集,开展多方位的教师、学生座谈会及各类教学研讨会,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2016-2017学年共进行了2次期中教学检查,共举行观摩课24次、教学研讨会24次、学生座谈会23次、教学基础性材料检查2次。检查发现,我院的教学工作总体情况良好,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明显,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有所增强,教学基础性材料完整规范。

3. 教学质量评估

(1)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根据《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细则和评估方案》,每年对全院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活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分为学生评教和分院评教两部分,其中,学生评教占60%、分院评教占40%,通过计算综合得分确定等级,据实记入教师教学工作信息库。2016-2017学年,我校共对2994门课程开展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其中,615门为优秀,占20.55%;2379门为良好,占79.45%。

(2)开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

为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职责,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工作责任心,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意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我校按年度每年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2016-2017学年,我校修订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意见》,考核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围绕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进行,重点突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2016学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其中考核结果A级占19.33%,B级占60.22%,C级占20.45%。

4. 教师发展培训

2017年教师教学发展部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根基,组织了一系列形式、主题各异的教学和教研活动,近1200教师人次参与各类讲座、专题报告、培训和各类观摩、交流研讨和分享活动,如组织开展了“PPT轻量级生产力指南”、“ 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教学创新”、“ 有效教学与形成性评价”等专题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着力营造 “反思、分享、探究、提升”的教学文化,激发他们投入教学改革的热情,切实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身心素质

我校通过课堂、讲座、沙龙、团体辅导、拓展训练、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6-2017学年,所有新生修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共120人参加了团体心理辅导;先后举办了“理解恋爱中的自己”、“理解拖延行为”、“与压力共舞与快乐相伴”3次大型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共有262人次来访,咨询成效受学生肯定;我校举办的“第六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吸引28个班级的300余名学生参与,共400余名学生观看了演出。2017年5月我校举办了心理健康宣传月,包括内容包括趣味心理测验、优秀心理主题班会评选、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自身及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调适技能的教育。此外,我校定期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排查。2017年5月21日对2318名2015级学生进行了心理普测,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于少数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学生,我校根据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师访谈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预防和干预,或建议其就医治疗,或建议其在我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咨询,以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并预防复发。

我校还通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我校所有体育场馆和设施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2016-2017学年,共有9445位本科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率为92%,优良率为22.95%。

2.学习满意度及用人单位评价

2017年5月,我校教务部对在校生进行了教学满意度在线调查,共有4377人通过网络在线参与了调查,其中大一占28.2%、大二占27.1%、大三占27.6%、大四及以上占17.1%。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86.04,比上一学年提高了1.22。学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12个分项的满意度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教师教学态度87.07、学业指导86.84、教师教学能力84.52、教师课外教学指导84.77、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的教学服务84.52、课程考核方式84.46、实践教学84.45、课外学习活动84.2、专业课程设置84.19、学风84.1、教材质量83.77和专业就业前景82.68。

图6 学生对我校各分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专业满意度是学习满意度的重要方面,落实“专业选择权”是提高专业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我校面向全院满足学生转专业需求,2016-2017学年共有59人转专业,转专业人数比例0.61%。转出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商管理、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日语,转入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会计学、临床医学、法学、软件工程。

在用人单位评价方面,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为85.47。

3.科研创新

我校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良好的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赋予学分,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同时,我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全校性、跨学科的学生能力训练平台,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和研究能力。
    2017年学生省级新苗项目立项3项、SRIP校级项目立项50项、院级立项62项。学生的整体科研能力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学生发表论文共计47篇,其中A类2篇,实现数量与质量的稳步提升。

2016-2017学年我校A类学科竞赛获奖75项,比上一学年增加35项,其中荣获第十五届“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一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神雾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各1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三等奖1项、“神雾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3项。2017年,我院在A类省级25项学科竞赛中成绩显著,在21所独立学院中排名第6位,比去年提高了2位。

                 表3  2016-2017学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级别

竞赛名称

各等级竞赛获奖项目数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国家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1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1



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1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1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1



合计


2

3


省级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浙江赛区)




1

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




2

浙江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3


6

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

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浙江赛区



1


浙江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




3

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


1

1

1

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




2

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


2

1

2

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1

3

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




2

浙江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1

3

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化学竞赛



2

1

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竞赛


1

1

1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1

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2

6

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



3

2

浙江省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1

1

合计


8

16

42

4.毕业与学位授予

我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始终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全院共有应届生2523人,其中实际毕业学生数为2333人,结业60人,毕业率为92.47%;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数为2257人,初次学位率为94.23%。

5.读研与就业情况

在2017届毕业生中,我校读研学生共计97人,占4.13%,其中59人在国内读研、38人出国深造。

我校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85%,与去年基本持平。各专业就业率如表4所示。

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中小型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2017年,我校共有1627名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9.18%;其次是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比例分别为5.31%和2.21%;在医疗卫生单位、三资企业和中初等教育单位中就业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

                   表4  2017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二级学院

专业

专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人文学院

翻译

50

47

94.00%

广告学

40

40

100.00%

汉语言文学

53

47

88.68%

日语

51

51

100.00%

英语

121

121

100.00%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1

90

98.90%

电子信息工程

35

33

94.2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4

41

93.18%

软件工程

101

100

99.01%

通信工程

18

18

10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7

44

93.62%

法商学院

法学

46

46

100.00%

工商管理

101

93

92.08%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3

141

98.60%

会计学

178

175

98.31%

金融学

178

168

94.38%

旅游管理

17

16

94.12%

物流管理

121

118

97.52%

设计艺术学院

动画

66

64

96.97%

工业设计

28

26

92.86%

艺术设计

208

207

99.52%

生命医学学院

临床医学

91

79

86.81%

环境工程

37

37

100.00%

生物工程

31

31

100.00%

生物技术

38

38

100.00%

应用化学

69

69

100.00%

机械与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

19

15

78.95%

工程管理

51

51

10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50

147

98.00%

建筑学

24

23

95.83%

土木工程

105

97

92.38%

六、特色发展

1.形成“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

自1999年构建“平台式”课程结构体系以来,我校不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与理念,课程结构体系从最初的“平台式”到“平台+模块”,进而发展为“平台+模块+拓展”(见图7)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在原有公共基础平台设置基础上,完善通识共同必修课程体系,设置通识选修课程,增设专业拓展模块,提倡设置跨学科复合拓展模块,以此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和岗位适应性,实践彰显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及时、快速响应社会需求。

图7 “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结构图

“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改革已实施了五年,覆盖的专业从最初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生物类专业一直到经管类专业和语言类专业,学生人数也由几百人扩展到一千多学生,拓展模块课程直接面向行业、面向职业岗位,与高年级的理论课程相结合,一般开设周期为一学期到二学期,学分为8-12学分左右。参与的学生满意度较高,经过拓展模块学习后能够直接上岗操作,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后续在用人单位年薪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晋升通道也更为通畅。

2.绘制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地图

我校以职业为导向,明晰培养路径,绘制课程地图(见图8),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模组和前后衔接更具逻辑,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成长成才地图作出清晰地描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列出本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和专业技能证书等级考试列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课程地图的设计体现专业特色和内涵,注重学生选择性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


图8 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地图

3.深化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

深化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课堂教学、学术论坛、班级工作室、实训平台、科技竞赛、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基地等为载体,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4.探索PDG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在“项目化工作室”的基础上,在电子商务学院试行创新创业模块,并写入2015和2016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该模块打包了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内共计48个学分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向全院三年级以上学生开放选课。另外,在课程群的设置上,强调真实项目、资金支持和实战演练,探索出一种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PDG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围绕“项目”(P)、“资金”(D)和“团队”(G)等这些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来设计培养方案,拆除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实现了学生、高校和企业的共赢,引起了《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2015年10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宁波调研创业教育时,在我校校友创办的宁波索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前驻足,高度肯定其业绩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开发中小学显微镜作为教具向全国推广。截止目前,我校已有学生创业团队104个,其中电子商务类46个,其他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多专业。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

我校部分专业优势不强,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布局有待优化。目前49个专业中与地方支柱产业、行业密切对应的专业数量偏少、对接面不够宽,省级及以上层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数量相对偏少,尚未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为此,我校遵循“错位发展、凝聚特色、服务区域”的专业建设宗旨,立足“整合优势专业、关停落后专业、申报新兴专业、做大特色专业”的思路,基于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赖“校政企”三方专家组建的专业发展委员会,参照“招生质量—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社会声誉—办学特色”五方指标,动态调整现有专业。“十三五”期间,我校按照“学科交融、专业互补、集群发展”的原则,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框架体系,重点打造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智能制造、建筑工程、信息工程、生命与环境6个学科专业群,努力实现专业特色化、集群化、区域化和国际化。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人才

我校尚无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有待加强。我校结合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将政、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逐步构建全方位、有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保障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开校外实践渠道,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我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有较大影响、管理规范、符合教学需求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将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实习与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3.优化师资结构,重视双师培养

我校“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力量薄弱。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我校将进一步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根据专业需求,聘用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我校“双师型”师资培训政策。在经费和政策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大赛;健全“双师型”教师奖励机制。将实践教学业绩以及应用研究的成果纳入到评定体系,在评先、评优、岗位津贴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对于在产学研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双师型”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向“双师型”教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