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类别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发布时间2018-01-10

一、学院主要概况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宁波大学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独立学院,曾获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最高等级评价。2010年7月,学院被授予首批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

学院立足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产学结合,提升服务地方能力;通过双核驱动,传播文化育人正能量。学院提出了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怀虚涵育、修己立人”为院训,以“追日、唯实”为学院精神,深入开展以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课程地图”和“项目驱动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教学改革。学院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支撑基地,与企业和地方合作共建了120个校企(校地)合作基地。办学十八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均达97%左右。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学院设有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生命医学学院、机械与建筑学院及1个创新创业基地,其中创新创业基地(慈溪)是2017年6月我院与慈溪市人民政府共建,改建于慈溪中学老校园。目前拥有省重点学科1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省精品课程3门、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5项、市特色专业1个、市教学成果奖18项;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30项,市厅级课题50项,2015年11月到今结题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100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达文波特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和韩国大佛大学等10余所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留学生交换、嵌入式工程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大学,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坚持错位发展,培育办学特色,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二、学院就业基本情况

针对2017届毕业生,学院共举办20余场企业招聘宣讲会、5场小型招聘会、1场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综合性招聘会,共吸引6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在学院就业信息网上当年发布招聘信息900多条,新增注册企业300余家。

(一)毕业生结构

表2-1  2017届毕业生结构基本情况统计表

学历

毕业生数

本省

省外

本科

2352

2102

250

1108

1244

2017届2352名毕业生中,本省和外省毕业生比例分别为89.37%和10.63%,男生、女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7.11%和52.89%。

(二)就业率

1、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表2-2  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7届

2016届

就业率

96.85%

96.79%

签约率

96.00%

95.41%

截至2017年8月30日,最终就业人数2278人,就业率为96.85%。总签约人数2258人,签约率为96%。

2、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

表2-3  2017届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学院

专业

专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人文学院

翻译

50

47

94.00%

广告学

40

40

100.00%

汉语言文学

53

47

88.68%

日语

51

51

100.00%

英语

121

121

100.00%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91

90

98.90%

电子信息工程

35

33

94.2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4

41

93.18%

软件工程

101

100

99.01%

通信工程

18

18

10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47

44

93.62%

法商学院

法学

46

46

100.00%

工商管理

101

93

92.08%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3

141

98.60%

会计学

178

175

98.31%

金融学

178

168

94.38%

旅游管理

17

16

94.12%

物流管理

121

118

97.52%

设计艺术学院

动画

66

64

96.97%

工业设计

28

26

92.86%

艺术设计

208

207

99.52%

生命医学学院

临床医学

91

79

86.81%

环境工程

37

37

100.00%

生物工程

31

31

100.00%

生物技术

38

38

100.00%

应用化学

69

69

100.00%

机械与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

19

15

78.95%

工程管理

51

51

10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50

147

98.00%

建筑学

24

23

95.83%

土木工程

105

97

92.38%

截至2017年8月30日,31个专业中,28个专业就业率达90%以上,占所有专业的90.32%;广告学、日语、英语、通信工程、法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化学、工程管理10个专业就业率达100%,占所有专业的32.26%;就业率末两位的专业分别为城市规划、临床医学专业,就业率分别为78.95%和86.81%。

(三)就业行业流向

1、就业行业流向

表2-4  2017届毕业生按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单位性质

单位分类

人数

比例

各类企业

(总计94.82%)

 

国有企业

125

5.78%

三资企业

52

2.40%

民营中小微企业

1874

86.64%

事业单位

(总计4.58 %) 

医疗卫生单位

74

3.42%

中初等教育单位

22

1.02%

其他事业单位

3

0.14%

政府部队

(总计0.60 %) 

党政机关

11

0.51%

地方基层项目

2

0.09%

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中小型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2017年,我院共有1874名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占就业毕业生人数的86.64%;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比例分别为5.78%和3.42%;在三资企业和中初等教育单位中就业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

2、毕业生国(境)内外升学流向

表2-5  2017届毕业生国(境)内外升学流向统计表

单位性质

单位分类

比例

升学

(总计52.17%)

省重点及以上高校研究生

86.67%

宁波大学研究生

63.33%

出国

(总计47.83%)

出国

47.83%

2017届毕业生中国内升学人数共60人,出国深造共55人,分别占52.17%和47.83%。在国(境)内升学人数中,到省重点及以上高校深造的总人数52人,赴宁波大学深造人数为38人。

(四)就业地区流向

1、就业地区流向分布情况

表2-6  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统计表(不含国内外升学及定向生)

流向地区

人数

百分比

浙江省

宁波市

1186

54.83%

杭州市

249

11.51%

嘉兴市

107

4.95%

绍兴市

96

4.44%

温州市

81

3.74%

台州市

80

3.70%

金华市

68

3.14%

湖州市

46

2.13%

丽水市

24

1.11%

舟山市

23

1.06%

衢州市

19

0.88%

外省

江苏省

41

8.51%

上海市

48

河北省

16

云南省

2

北京市

10

广东省

13

福建省

10

安徽省

3

江西省

2

山东省

4

山西省

2

宁夏回族自治区

4

湖南省

4

河南省

9

天津市

2

陕西省

1

四川省

3

西藏自治区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黑龙江省

3

海南省

1

甘肃省

1

香港特别行政区

2

台湾

1

从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流向来看,有1979名毕业生选择在浙江省内就业,占毕业生就业学生总人数的91.49%,其中在宁波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54.83%,其次为杭州市、嘉兴市和绍兴市,比例分别为11.51%、4.95%和4.44%;选择省外就业的毕业生有184名,分别流向上海市、江苏省、河北省、广东省、北京市和福建省等地区。

2、就业地区吸引力情况

表2-7  2017届毕业生生源区域就业吸引力分析统计表

省份

生源数

就业吸引力

省份

生源数

就业吸引力

河北

52

0.31

福建

16

0.63

山西

17

0.12

江西

12

0.17

江苏

61

0.67

山东

1

4.00

浙江

2003

0.99

河南

26

0.35

安徽

17

0.18

云南

15

0.13

宁夏

12

0.33

新疆

2

0.50

四川

1

3.00

甘肃

1

1.00

就业吸引力=到某省份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该省份毕业生生源中实际需就业人数(不含国内外升学人数)。“就业吸引力”值的越大表明该区域对我院毕业生的相对吸引力较大;比值越小表明吸引力越小,比值越大表明该区域就业吸引力越强。

从表2-7数据分析来看,去掉生源数特别少的省份,浙江省就业吸引力最强,江苏省、福建省生源超过半数选择回原籍就业。

三、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学生择业更趋多元

多年来,我院多数毕业生以沪宁杭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为就业首选区域。目前,毕业生在甬就业比例保持平稳,对区域中心城市及中西部就业吸引政策的关注明显增加;在行业选择上,除金融、医疗等传统热门行业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地产、技术服务等行业,毕业生创业人数有所增加。

(二)境外深造更趋主动

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近年来,学生对获得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热情日趋高涨,在读期间参与境外名校交流、毕业后赴境外留学的意愿日益强烈,毕业生境外深造比例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世界名校交流和深造。预计今后我校毕业生境外深造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三)就业心态更趋积极

    面对经济新常态,学生对生涯规划、实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的意愿普遍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在价值取向上,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薪资水平、工作地域、工作岗位、发展空间及个人志趣等。在择业观上,越来越多毕业生由偏重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转向关注发展前景良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四)新常态带来更多机遇挑战

受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毕业生规模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互联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催生了一批新的产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对毕业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学生就业工作举措

    面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学院按照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以综合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尊重学生志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价值引导和资源配置,创新机制,凝心聚力,努力打造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升级版”。

(一)完善1+1+2Y+N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

    学院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围绕面向应用、面向需要、面向实际的发展方向,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1+1+2Y+N”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1张课程地图导航,以职业为导向,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及时快速响应社会需求。第二,1套渐进式的课程培养体系,自1999年构建“平台式”课程结构体系以来,学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与理念,课程结构体系从最初的“平台式”到“平台+模块”,进而演变为“平台+模块+拓展”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第三,2Y联动机制。所谓2Y联动,指学院与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政府和企业)建立战略性的全面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分工、协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集聚,达到强化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院专业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基于“院园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一系列改革探索,推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第四,N元专业应用技术化路径。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应用技术化实施路径。如设计艺术类专业通过协同创新实施“项目化工作室制”和校企合作制;商科类专业实施职业资格授权培训制和企业合作班制;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实施技术组合创新机制;生物工程技术类专业实施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与实习实训机制。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相应的招生专业动态调节机制。同时,积极开展定向委培招生,满足基层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学院深入建设“一院一品”,加强专业建设力度,努力把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得更加鲜明;在教学组织上,继续深入探索并适度扩大小班化和工作室制,进一步发挥“院园”融合的优势,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向社会输送更多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人才。

(二)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根据“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响应浙江省打造万亿级七大新兴产业的号召,因而我院大力学习、贯彻国家、省市的精神,综合分析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就业渠道,拓宽就业领域,从而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一要大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院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发实施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新项目。二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学院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位置,紧密围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项目,响应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号召,结合宁波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学校地理优势、学科专业特点等,积极开拓就业空间。学院逐步引导毕业生到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作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三要扎实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鼓励学院学生参加征兵工作,并帮助退役学生去就业、创业。

(三)完善就业体系,提高就业的指导能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学院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的的先导性工作,学院及二级学院积极召开就业辅导座谈会,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二要精准推送就业服务。通过传统方式,如展板、橱窗、宣传栏等推送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重要作用,举办不同类型的校园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同时,推进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手机、媒体的结合,通过完善学工微博、开通学工微信,依托新媒体的力量,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知晓和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三要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坚持把毕业生安全稳定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校园招聘活动、学生心理焦虑等问题,做到提前预防与及时疏导并举。以讲座和发放宣传册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严防招聘欺诈的意识与观念,维护学生的切实利益,确保就业创业工作的稳步推进。

(四)建立校友信息库,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通过网络问卷、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校友信息,建立校友信息数据库,调动校友的资源和力量为毕业生推荐工作岗位;继续为2017届毕业生各班继续配备班主任,组织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充分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对学院有关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基于调查结果撰写分析报告并整理成册,从而为提升和完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检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而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