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5-2016学年)
类别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发布时间2016-12-23

前言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宁波大学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我校成立于1999年4月,是浙江省首家进行高校体制改革试点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独立学院;同年12月,获得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最高等级评价。2010年7月,我校被授予首批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

我校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生命医学学院和机械与建筑学院6个下属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我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近万名。我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由宁波大学校长担任。

我校坐落在宁波市北高教园区内,地处素有“文化之邦、商贾之地”美誉的宁波市镇海区,与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相临,与宁波帮文化公园、宁波帮博物馆隔墙相望。在这片商帮文化浓郁、文教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涌现了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等一大批知名“宁波帮”人士;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镇海籍的有26位,可谓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我校既拥有环境优美的独立校园,又与紧密相连的宁波大学融为一体,能充分共享宁波大学的校园文化、学术氛围等优质教育资源。我校有北、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02亩,规划面积700余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我校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支撑基地。办学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和各类学科竞赛成果等连续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我校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校建有一批设施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内建立了4500余平方米的产学研基地,是师生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想园地。

我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达文波特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和韩国大佛大学等10余所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留学生交换、嵌入式工程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学习深造机会。

省市领导和各类专家多次莅临我校视察,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取得的实效给予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媒体也对我校办学特色给予长期关注和报道。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大学,是我国独立学院“浙江模式”的开创者。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坚持错位发展,培育办学特色,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的办学理念,定位于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强的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校培养的人才具备以下特征:

基本素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知识结构: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知识。

能力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专业领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辩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专业设置

我校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共设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2015年我校在招本科专业34个,各学科门类专业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在招本科专业一览

学科门类

专业数

专业名称

经济学

2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1

法学

文学

理学

6

2

汉语言文学、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日语、广告学

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工学

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

医学

1

临床医学

管理学

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艺术学

4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

3.在校生情况和生源质量

(1)在校生情况

2015-2016学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为988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

(2)生源质量

自1999年开始招生起,我校凭借良好的办学质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生源质量稳步提升。2015年我校面向1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在实际报到的2429人(不含应征入伍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中,浙江省本科生源占84.71%,外省生源占15.29%。

2015年我校在浙江省文史类和理工类的最低录取分数分别为521分和474分,分别高于二批控制线49分和46分。

表2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各专业录取与报到人数

二级学院

录取专业

录取人数

(人)

报到人数

(人)

报到率

(%)

法商学院

法学

54

53

98.15

工商管理

109

105

96.33

国际经济与贸易

95

95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

45

35

77.78

会计学

170

160

94.12

会计学(单考单招)

60

59

98.33

金融学

153

149

97.39

旅游管理

34

34

100.00

物流管理

53

51

96.23

物流管理(专升本)

24

20

83.33

小计


797

761

95.48

机械与建筑学院

城乡规划

20

19

95.00

工程管理

46

45

97.8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70

163

95.88

建筑学

60

59

98.33

土木工程

114

110

96.49

小计


410

396

96.59

人文学院

翻译

60

58

96.67

汉语言文学

57

56

98.25

日语

40

40

100.00

商务英语

40

40

100.00

商务英语(专升本)

33

19

57.58

英语

77

76

98.70

小计


307

289

94.14

设计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30

30

100.00

动画

90

88

97.78

工业设计

31

30

96.77

广告学

40

40

100.00

环境设计

86

84

97.67

环境设计(单考单招)

35

35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

60

59

98.33

小计


372

366

98.39

生命医学学院

环境工程

45

44

97.78

临床医学

50

50

100.00

生物工程

45

45

100.00

生物技术

49

48

97.96

应用化学

83

79

95.18

小计


272

266

97.79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6

100

94.34

电子信息工程

40

40

10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8

45

93.75

软件工程

87

84

96.55

通信工程

35

32

91.4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1

50

98.04

小计


367

351

95.64

 

图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外省本科生源人数分布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根本。我校立足应用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教师数量显著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优化。

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校共有教职工521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392名、正高职称人员32名、副高职称人员94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2.14%,中级职称人员213名、占54.34%。博士学位人员110名、硕士学位人员226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69.13%。有3个月以上出国进修经历的教师约16余人,占4.1%。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01%;40-49岁的中年教师有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39%。双师双能型教师1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2%。我校生师比为17.98:1。

同时,我校共享宁波大学优质师资,聘请了宁大316位教授、副教授及博士担任我校兼职教师,长期为我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我校还聘请了5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 青年教师助讲培养情况

2015-2016学年,我校共组织了两批青年教师助讲培养结对工作,共有24位青年教师参加助讲培养,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敬业精神、教学技能、教研水平和个人职业生涯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我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根基,共组织各类讲座、专题报告、培训、观摩、交流研讨和分享活动35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承和培育优良的教学文化,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3.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我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2015年度,我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6831.22万元,生均6955.02元;教学改革支出223800万元;专业建设支出45万元;本科实践教学经费支出1029.94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569.08万元,生均576元;实习经费支出105.05万元,生均106元。

(2)教学用房

截止2016年6月30日,我校总占地面积452665.4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5.81平方米/生(合格要求生均占地面积54平方米/生),校舍总建筑面积272700平方米。我校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16497.45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60141.33平方米、图书馆9782.74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27207.7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753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6904.09平方米、体育用房11369.92平方米、会堂1091.67平方米。我校教学行政用房19694.5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993平方米。(合格:14,限制招生:8)

(3)图书与信息资源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是我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我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除自有图书资源外,我校还共享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宁波大学图书馆资源。目前可利用图书50余万册,生均52册(合格:100,限制招生:50),电子图书200万册、电子期刊1.45万种,CNKI、维普、Elsevier、Springer等全文数据库近30个,EI、CSA、INSPEC等文摘数据库15个,基本覆盖了全院各类学科专业。2016年我校图书馆新增图书4万册,书刊借阅4万册次。

(4)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科研仪器

2015-2016学年,我校改扩建实验室15个,涵盖11个建制实验室,总投入建设经费425.9万元。截止2016年6月30日,我校共有建制教学实验室13个。

2015-2016学年,我校共增加设备资产580台(件),金额386.4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增加462台(件),金额343.40万元(包括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和科研设备4台/件,金额90.3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00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我校从实际出发,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我校现有的专业优势,强化地方性,追求特色化,彰显应用性,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突出我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创造差异、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成就品牌”的办学宗旨,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主导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进一步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在建3个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环境设计(重点方向:艺术品陈设设计)、翻译(重点方向:商务口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点方向:虚拟现实系统集成及应用)]、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宁波市特色专业(英语)。

2.课程建设

我校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构成。课程总量建设和内涵建设齐头并进。2015-2016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1437门,开设课程总门次3373门,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为95.7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的比例为5.16%。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40.6%,各学科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见图2。


图2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2015-2016学年,我校积极参与宁波市教育局启动的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整合和共享校际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促进教学高校协同发展,新获批1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优秀网络课程建设,并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校级课程建设方面,2015-2016学年新增混合式教学课程2门,探究式示范建设课程2门,“十三五”课程建设12门。同时,荣获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5项。围绕课程建设,我校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2015-2016学年,我校基础课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班级占总班数的11.93%,专业课占27.67%,基础课在30-60人的班数占总班数的68.96%,专业课占55.04%。目前为止,学校尚未建成国际精品课程、国际级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教育部全英语品牌课程等国家级优质课程,仍需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培育优质教学资源。

图3 2015-2016学年课堂教学规模情况

3.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连接教与学的纽带,一直受到我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修订颁布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立了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明确规定要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以及质量较高的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用型本科教材,并要求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

根据近年来我校教材选用经验和师生教材使用的效果反馈,我校形成了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相对应的优秀教材选用原则,基本可以保障优秀教材进课堂。2015-2016学年全院优秀教材选用率为40%,教师主编并出版教材5本。

4. 教学改革

(1) 课堂教学

我校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为龙头,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从知识本身为逻辑中心向能力体系为逻辑中心的转变。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知行合一,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进混合式等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网络教学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 实践教学

我校积极引进行业资源改革校内实践环节,构建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践、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实地实习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校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9个。

我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由专业课程实践、综合性实践和拓展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2015版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2.35%。各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见图4。


图4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3)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我校根据专业特色、结合社会和行业对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标准,狠抓质量规范。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校积极推进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多样化改革,落实《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实施办法》,非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有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获得专利、翻译作品等。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以学生为本,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由选择,发挥学生个人潜力和特质,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校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在2016届毕业生中,我校有15位学生采用了学科竞赛获奖形式,49位学生采用了发表论文形式。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结果见图5。


图5 2016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定结果

(4)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10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下设创业教育实验班,开设一批创新创业课程,选育校内外的优秀指导老师作为创业导师。截止2016年6月底,我校已签约30多位知名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并举办33期企业家论坛。设立创新创业梦工厂(众创空间),下设四个基地+一个平台,即为“4+1”递进的、良性循环的创业基地模式,分别是“天马行空”idea基地、“星星之火”苗圃基地、“芽苞初放”孵化基地、“破茧成蝶”加速基地、创业校友联盟平台,并积极准备将创客影院、创客咖啡与创意创业园融合为一体,打造成一条街式创业平台。

(5)国际化培养

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促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我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展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我校已与国境外15所学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搭建了“3+1”、“2+2”本科学分互认项目,“3+2”本硕连读项目,交流生项目,短期访学项目等。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办学国际化,我校推出了日语国际实验班、商务英语日本名校升硕班、财务与金融国际实验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实验班、软件工程国际实验班等5个实验班及1个艺术类专业日本名校升研项目,针对上述实验班和项目为学生量身打造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2015-2016学年,我校共有190名学生前往国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为1.9%。

四、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领导重视教学

作为一所教学型大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本科教学视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每年一次向全院教职员工作教学述职报告,下属学院院长每年一次在全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作教学述职报告。为营造领导重视教学、关心教学的氛围,我校建立了干部定期听课制度,规定我校党政领导、分院正副院长、各职能部门正副部长、我校督导等按要求每月听课3学时。2015学年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分院领导共听取了6个分院244人次课程。此外,2015年10月20日至11月25日,我校开展了“人才培养质量活动月”系列活动,活动以“促进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意义和成效的活动,其中,组织专题报告3次、研讨会3次、讲座1次、观摩会1次。本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明晰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在全校上下营造了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2)评奖激励教学

为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营造良好教风,我校每年开展各类教学奖项的评选活动,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并择优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评选。2015-2016学年,我校荣获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宁波市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宁波大学2015年教学创新奖一等奖1项;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颁发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颁发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3)制度保障教学

近年来,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我校逐渐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教务运行管理、考务管理、学籍与招生管理、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师资管理及教学组织管理等90余种管理文件,全面覆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2015-2016学年共计起草或修订教学管理文件7份,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 日常监控与保障体系

(1)开展教学专项检查

①每学期在开学初、五一、十一长假前后组织教务部、各二级学院教务办及督导进行教学秩序检查、巡视,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②每学期第8周开展教学文档自查、二级学院互查和教务部、督导检查,主要对各项教学文档材料上交的及时性,档案材料的归档情况,档案填写的规范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规范;

③教务部联合督导对毕业设计(论文)开展前期、中期、后期全过程监控检查,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第三方学术不端检测和论文外审抽查,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性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水平。

④我校每年对省教育厅、宁波大学和我校立项的重点建设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建设教材及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以落实“质量工程申报-建设-评价-示范全程监控”计划,促进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再上新水平,并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开展综合检查

我校综合性教学检查主要以期中教学检查形式开展,在每学期期中开展,是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部于每学期第9—11周开展为期3周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检查内容以常规教学秩序、教学基础性材料建设情况、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情况、实践教学环节、作业布置及批改等为主。重视调研和信息收集,开展多方位的教师、学生座谈会及各类教学研讨会,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2015-2016学年共进行了2次期中教学检查,共举行观摩课23次、教学研讨会26次、学生座谈会24次、教学基础性材料全面检查2次。检查发现,我校的教学工作总体情况良好,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明显,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有所增强,教学基础性材料完整规范。

3. 教学质量评估

(1)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

根据《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细则和评估方案》,每年对全院任课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活动。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分为学生评教和分院评教两部分,其中,学生评教占60%、分院评教占40%,通过计算综合得分确定等级,据实记入教师教学工作信息库。2015-2016学年,我校共对3107门课程开展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其中,653门为优秀,占21.02%;2441门为良好,占78.56%;12门为及格,占0.39%;无不及格课程。

(2)开展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

为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职责,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工作责任心,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意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我校按年度每年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2015年,我校修订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意见》,考核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围绕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进行,重点突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2015-2016学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其中考核等级为A的教师47人,占19.42%,B级144人,占59.5%,C级51人,占21.07%。

4. 教师发展培训

2015-2016学年教师教学发展部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重点是对中青年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共组织各类讲座、专题报告、培训和各类观摩、交流研讨和分享活动20余次,参与并获得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学时教师近千人次,人均培训7.3学时,研讨教学问题,交流和分享成功经验,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技巧,着力营造 “反思、分享、探究、提升”的教学文化,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身心素质

我校通过课堂、讲座、沙龙、团体辅导、拓展训练、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所有2015级学生修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共63人参加了团体心理辅导;先后举办了4次大型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共有193人次来访;2015年下半年我校举办的“第五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吸引30个班级的300余名学生参与,2016年上半年我校举办的“识心知•享心趣•展心貌”心理健康宣传月,包括了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知识趣味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优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评比、“学做心理咨询师”系列培训、性格类型心理自测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自身及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调适技能的教育。此外,我校定期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排查。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对2015级和2014级学生进行了心理测验,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于少数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学生,我校根据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师访谈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预防和干预,或建议其就医治疗,或建议其在我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咨询,以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并预防复发。

我校还通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我校所有体育场馆和设施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2015-2016学年,共有9635位本科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率为93.3%,优良率为22.3%。

2.学习满意度及用人单位评价

2016年5月,我校教务部对在校生进行了教学满意度在线调查,有4108人通过网络在线参与了调查,有效调查样本4010份,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一1335人,占33.3%;大二1131人,占28.2%;大三951人,占23.7%;大四及以上593人,占14.8%。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84.82,对我校教学工作的11个分项的满意度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教师教学态度86.45,教师教学能力86.08,学业指导85.64,学风83.72,教学服务工作83.53,实践教学83.34,专业课程设置83.09,课外教学指导83.06,课程考核方式82.89,专业就业前景82.25,教材质量82.21。

图6 学生对我校各分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专业满意度是学习满意度的重要方面,落实“专业选择权”是提高专业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我校面向全院满足学生“转专业”需求,2015-2016学年共有72人转专业,转专业比例为0.73%。转出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应用化学,转入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会计学。

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我校2015届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为78.89,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为85.47。

3.科研创新

我校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良好的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赋予学分,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同时,我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全校性、跨学科的学生能力训练平台,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和研究能力。

2015-2016学年学生省级新苗项目立项2项,SRIP项目校级立项143项。学生的整体科研能力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发表论文共计71篇,其中A类2篇,C类2篇,D类22篇,实现数量与质量的稳步提升。

2015-2016学年我校A类学科竞赛获奖40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8项。

表3  2015-2016学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级别

竞赛名称

各等级竞赛获奖项目数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国家级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1


 

省级

第一届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

1

“挑战杯”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1

1


浙江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1


3

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


1

2

4

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



1

1

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


1

2

2

浙江省大学生英语演讲与写作比赛





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



1

1

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1

1


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竞赛




1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浙江省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浙江省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竞赛


1

3

2

上述全省学科竞赛获奖小计


6

15

18

4.毕业与学位授予

我校在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始终坚持学业标准,严把毕业关、学位授予关。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全院共有应届生2672人,其中实际毕业学生数为2487人,结业55人,毕业率为93.08%;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数为240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4.65%。

5.读研与就业情况

在2016届毕业生中,中国内升学人数共55人,出国(境)深造共55人,各占50%。

我校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79%,与去年基本持平,高于2016届浙江省独立学院平均初次就业率1.85个百分点。各本科专业就业率如表4所示。

从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来看,民营中小型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2016年,我校共有1970名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6.21%;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比例分别为5.38%和3.32%;在三资企业和中初等教育单位中就业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

表4  2016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学院

专业

专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人文学院

翻译

54

53

98.15%

汉语言文学

58

58

100.00%

日语

53

53

100.00%

英语

130

127

97.69%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12

107

95.54%

电子信息工程

44

43

97.7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3

59

93.65%

软件工程

71

71

100.00%

通信工程

36

36

10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0

48

96.00%

法商学院

法学

53

52

98.11%

工商管理

88

88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21

120

99.17%

会计学

239

230

96.23%

金融学

195

177

90.77%

旅游管理

26

26

100.00%

物流管理

107

107

100.00%

设计艺术学院

动画

61

61

100.00%

工业设计

29

27

93.10%

广告学

40

38

95.00%

艺术设计

213

211

99.06%

生命医学学院

临床医学

90

84

93.33%

生物工程

34

30

88.24%

生物技术

41

40

97.56%

应用化学

79

76

96.20%

机械与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

21

21

100.00%

工程管理

50

50

10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5

159

96.36%

建筑学

30

30

100.00%

土木工程

109

101

92.66%

六、特色发展

1.构建“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

自1999年构建“平台式”课程结构体系以来,我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与理念,课程结构体系从最初的“平台式”到“平台+模块”,进而发展为“平台+模块+拓展”(见图7)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在原有公共基础平台设置基础上,完善通识共同必修课程体系,设置通识选修课程,增设专业拓展模块,提倡设置跨学科复合拓展模块,以此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和岗位适应性,实践彰显区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及时、快速响应社会需求。


图7 “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结构图

“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改革已实施了五年,覆盖的专业从最初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生物类专业一直到经管类专业和语言类专业,学生人数也由几百人扩展到一千多学生,拓展模块课程直接面向行业、面向职业岗位,与高年级的理论课程相结合,一般开设周期为一学期到二学期,学分为8-12学分左右。参与的学生满意度较高,经过拓展模块学习后能够直接上岗操作,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后续在用人单位年薪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晋升通道也更为通畅。

2.绘制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地图

我校以职业为导向,明晰培养路径,绘制课程地图(见图8),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模组和前后衔接更具逻辑,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成长成才地图作出清晰地描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列出本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和专业技能证书等级考试列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课程地图的设计体现专业特色和内涵,注重学生选择性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

图8 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地图

3.深化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

深化多维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课堂教学、学术论坛、班级工作室、实训平台、科技竞赛、技术研发和创业孵化基地等为载体,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4.探索PDG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在“项目化工作室”的基础上,在电子商务学院试行创新创业模块,并写入2015和2016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该模块打包了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内共计48个学分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向全院三年级以上学生开放选课。另外,在课程群的设置上,强调真实项目、资金支持和实战演练,探索出一种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PDG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围绕“项目”(P)、“资金”(D)和“团队”(G)等这些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来设计培养方案,拆除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实现了学生、高校和企业的共赢,引起了《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2015年10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宁波调研创业教育时,在我校校友创办的宁波索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前驻足,高度肯定其业绩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开发中小学显微镜作为教具向全国推广。截止目前,我校已有学生创业团队104个,其中电子商务类46个,其他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多专业。

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持续优化专业结构

目前,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不太明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不够,专业结构布局有待优化。目前49个专业中与地方支柱产业、行业密切对应的专业数量偏少、对接面不够宽,省级及以上层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数量相对偏少,部分专业市场需求在逐年减少,改造调整迫在眉睫。

我校应以现有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与地方支柱、特色产业相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优化我校专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就业、良好就业为着眼点,进行招生计划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定位,制定相应的激励与扶持政策,提升优势特色专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有计划地申报新专业。加强传统专业改造。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校办学实际,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专业融合性改造,培养复合型人才。停招、减招部分生源不旺、就业不畅专业。立足学科链,瞄准产业链,加强专业综合改革,科学设定专业方向。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学科专业基础,按照“学科交融、专业互补、集群发展”的原则,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框架体系,形成文化创意、信息工程、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生命与环境等7个学科专业群。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据2015年教学满意度调查,在教学工作的12个分项中,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满意度得分最低,反映了我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校将结合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将政、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逐步构建全方位、有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保障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开校外实践渠道,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我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有较大影响、管理规范、符合教学需求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同时,将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实习与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校的师资总体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师资队伍亟待补充。此外,我校专任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师职称偏低,高级职称教师较少,职称结构有待优化。

我校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继续加强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的培育,注重应用性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探索新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负责人参加教学管理培训和全国性行业、专业、课程、实践等研讨会。有针对性地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事业一线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参加社会组织的认证类培训。加大教师学历学位培养和出国研修力度,支持教师报考在职国(境)内外博士研究生,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境)外大学、研究机构研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支持教师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和进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新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完善青年教师助讲培养考核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工作室锻炼制度和专业实践培训制度,并以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学论坛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实施“优课优酬制”、“优师优导奖”、“一院一名课”、“教学奉献奖”等教学奖励工程,提高优秀教师的教学酬金,激励和培育骨干教师团队,营造教学文化氛围,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