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类别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发布时间2015-12-24

一、学院主要概况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4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宁波大学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2004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浙江省首批独立学院,曾获教育部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最高等级评价。

学院立足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产学结合,提升服务地方能力;通过双核驱动,传播文化育人正能量。学院提出了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怀虚涵育、修己立人”为院训,以“追日、唯实”为学院精神,深入开展以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课程地图”和“项目驱动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教学改革。学院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支撑基地,与企业和地方合作共建了60余个校企(校地)合作基地。办学十五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7%。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学院设有人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商学院、生命医学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机械与建筑学院等6个下属学院,其中机械与建筑学院于2015年3月刚成立。目前拥有省重点学科1个、新兴特色专业3个、省精品课程2门、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项、市特色专业1个、市教学成果奖14项;目前拥有在研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1项、厅市级课题53项等。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达文波特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和韩国大佛大学等10余所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留学生交换、嵌入式工程项目、硕士研究生项目等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大学,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坚持错位发展,培育办学特色,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独立学院。

二、学院就业基本情况

针对2015届毕业生,学院共举办20场企业招聘宣讲会、3场小型招聘会、1场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场招聘会、1场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大型综合招聘会,共吸引5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完成学院就业信息网改版更新工作,当年发布的招聘信息800多条,注册企业近500家。

(一)毕业生结构

表2-1  2015届毕业生结构基本情况统计表

学历

毕业生数

本省

省外

本科

2342

1963

379

1152

1190

2015届2342名毕业生中,本省和外省毕业生比例分别为83.82%和16.18%,男生、女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9.19%和50.81 %。

(二)就业率

1、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

表2-2  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5届

2014届

就业率

97.10%

97.04%

签约率

96.37%

95.59%

截至2015年8月30日,最终就业人数2274人,就业率为97.10%,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总签约人数2257人,签约率为96.37%,较去年同期增加了0.78个百分点。

2、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

表2-3  2015届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学院

专业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签约人数

签约率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56

56

100.00%

56

100.00%

英语

171

168

98.25%

167

97.66%

日语

52

50

96.15%

48

92.31%

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49

143

95.97%

142

95.3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12

105

93.75%

105

93.75%

电子信息工程

50

50

100.00%

50

100.00%

通信工程

30

29

96.67%

29

96.6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5

51

92.73%

51

92.73%

软件工程

100

100

100.00%

100

100.00%

建筑学

1

1

100.00%

1

100.00%

土木工程

127

118

92.91%

118

92.9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1

60

98.36%

60

98.36%

法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6

116

100.00%

116

100.00%

金融学

174

157

90.23%

157

90.23%

法学

44

43

97.73%

43

97.73%

工商管理

97

97

100.00%

97

100.00%

会计学

231

228

98.70%

228

98.70%

旅游管理

24

24

100.00%

24

100.00%

物流管理

123

116

94.31%

112

91.06%

生命医学学院

应用化学

69

69

100.00%

68

98.55%

生物技术

30

26

86.67%

26

86.67%

生物工程

37

37

100.00%

37

100.00%

临床医学

61

60

98.36%

57

93.44%

设计艺术学院

广告学

34

34

100.00%

34

100.00%

艺术设计

207

206

99.52%

204

98.55%

动画

69

68

98.55%

65

94.20%

工业设计

25

25

100.00%

25

100.00%

建筑学

21

21

100.00%

21

100.00%

城市规划

16

16

100.00%

16

100.00%

总计:

29

2342

2274

97.10%

2257

96.37%

截至2015年8月30日,28个专业中,27个专业就业率达90%以上,占所有专业的96%;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广告学、工业设计、城市规划等12个专业就业率、签约率均达100%,占所有专业的43%;就业率末两位的专业分别为生物技术、金融学专业,就业率分别为86.67%和90.23%。

(三)就业行业流向

1、就业行业流向

表2-4  2015届毕业生按就业单位性质(不含升学、出国)统计表

单位性质

单位分类

比例

各类企业

(总计95.22%)

 

国有企业

7.06%

三资企业

3.14%

民营中小微企业

85.03%

事业单位

(总计3.78 %)

 

 

 

科研设计单位

0%

医疗卫生单位

2.28%

中初等教育单位

0.41%

高等教育单位

0.05%

其他事业单位

1..15%

政府部队

(总计1.00 %)

 

党政机关

0.73%

部队

0.23%

地方基层项目

0.05%

2015届毕业生就业(不含升学、出国)人数共2197人,其中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为95.22%、事业单位比例为3.78%、政府部队比例为1.00%。企业就业中民营企业比例为 85.03%,民营中小微型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2、毕业生国(境)内外升学流向

表2-5  2015届毕业生国(境)内外升学流向统计表

单位性质

单位分类

比例

升学

(总计42.86%)

省重点及以上高校研究生

32.47%

宁波大学研究生

25.97%

出国、出境

(总计57.14 %)

出国

54.54%

出境

2.60%

2015届毕业生中国内升学人数共33人,出国深造共44人,分别占42.86%和57.14%。在国(境)内升学人数中,到省重点及以上高校深造的总人数25人,赴宁波大学深造人数为20人。

(四)就业地区流向

1、就业地区流向分布情况

表2-6  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统计表(不含国内外升学及定向生)

流向地区

人数

百分比

合计

浙江省

杭州市

203

8.67%

83.09%

宁波市

1157

49.40%

温州市

95

4.06%

嘉兴市

108

4.61%

湖州市

55

2.35%

绍兴市

97

4.14%

金华市

76

3.25%

衢州市

18

0.77%

舟山市

24

1.02%

台州市

86

3.67%

丽水市

27

1.15%

 

 

 

 

外省

 

 

 

 

北京市

17

0.73%

 

 

 

 

10.72%

 

 

 

 

天津市

1

0.04%

河北省

24

1.02%

山西省

5

0.21%

辽宁省

1

0.04%

上海市

51

2.18%

江苏省

68

2.90%

安徽省

10

0.43%

福建省

12

0.51%

江西省

9

0.38%

山东省

9

0.38%

河南省

2

0.09%

湖南省

2

0.09%

广东省

13

0.56%

海南省

2

0.09%

四川省

1

0.04%

贵州省

1

0.04%

云南省

18

0.77%

西藏自治区

1

0.04%

宁夏回族自治区

3

0.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0.04%

上表显示,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长三角地区及邻近省份,省内就业的集中在宁波(本地)、杭州、嘉兴、绍兴、温州等地区,其中宁波地区就业比例最高,占49.40%。

2、就业地区吸引力情况

表2-7  2015届毕业生生源区域就业吸引力分析统计表

省份

生源数

就业吸引力

省份

生源数

就业吸引力

河北

75

0.32

福建

20

0.60

山西

15

0.33

江西

33

0.27

江苏

92

0.74

山东

12

0.75

浙江

1905

1.02

河南

40

0.05

安徽

33

0.30

云南

30

0.60

宁夏

10

0.3




就业吸引力=到某省份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该省份毕业生生源中实际需就业人数(不含国内外升学人数)。“就业吸引力”值的越大表明该区域对我院毕业生的相对吸引力较大;比值越小表明吸引力越小,比值越大表明该区域就业吸引力越强。

从表2-7数据分析来看,上海市和浙江省就业吸引力最强,江苏省、山东省、云南省生源超过半数选择回原籍就业。

(五)薪资水平

2015届本科毕业生薪资水平为3807.36元。

三、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顶层设计作保障

学院不断强化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院、下属二级学院、班级的三级螺旋驱动管理体系。就学院层面设有就业指导与服务办公室,下属二级学院设立就业指导和服务专职岗位,班级成立就业互助联动小组。学院每年划拨90余万元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学院大约有18位专职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求职信息,为学生的求职之路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此外,学院的杨咏曼楼二楼报告厅、三楼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忻元甫楼球类馆等场地,为企业来学院参加招聘会和宣讲会提供大量场域的支持,这些场地供就业中心在校园招聘活动中调配使用。学院的人、财、物等全方位联动为就业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就业服务个性化

学院从微观、宏观维度着手,为毕业生提供多层面、个性化服务。宏观维度,学院定期开展就业动员会、就业政策宣讲会、就业工作调研活动;继续完善学院就业信息网,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广泛利用微博平台、启用科院人的微信公众账号,开拓、建设、完善网上就业市场。微观维度,广泛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加强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联系,组织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举办校园招聘会和专场宣讲会,实现企业与毕业生的直接对接;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实践基地;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必备小手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基本常识,从而为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提供必要的准备。

(三)就业指导课程化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素质拓展类必修课程《就业指导》,系统讲授政策解读、招聘技巧、简历与面试等实用的内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特意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2课时内容,开设KAB创业创新训练等选修课程。此外,学院在就业的关键阶段组织学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科学地指导学生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尽量让学生对职业方向有清晰、可行性的规划。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四)调查回访常态化

学院通过网络问卷、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持续收集校友相关信息,逐步充实校友信息数据库,调动校友的资源和力量与毕业生无缝隙对接,从而推荐适合的工作岗位;为毕业之后一年的学生班级继续配备班主任,持续追踪学生的就业动态,从而架构毕业生与学院联系的桥梁。组织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撰写年度分析报告,为完善学院就业工作、检验教育教学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五)就业帮扶全员化

全院、全员参与“就业帮扶计划”,其中对于签署就业协议的毕业生给予每人200元的基本补贴费。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院的老师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而且会给予每人400元的交通补助费。对于心理困难和求职困难的学生,以一对一帮扶形式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及求职技能的培训。

(六)基层就业多样化

学院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取得新进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15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我院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就业比例接近90%,民营中小微型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宣传基层就业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成功典型,不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到生源地就业。此外,大学生征兵工作稳步前进, 分流了一部分的就业压力。基层就业多样化有利于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拓宽就业生的渠道与视野。

四、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随着浙江省“八八战略”的深入实施,电子商务、港口服务、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等重点行业将吸收大量毕业生就业。加之地方政府不断出台鼓励性的政策,如先落户再就业、就业一次性补贴、就业补助的标准专科学历3600元/人,本科及以上学历6000元/人、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为毕业生留浙或留甬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根据就业数据的整合,基本准确反映学院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实践实训、创业教育等符合学院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层次定位,基本契合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的区域定位和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定位。随着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大中专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广大中小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从量向质转变,学院的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应该聚焦中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就业指导的契合度,继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引入“课程地图”概念,前置职业导航,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学院地处商帮文化浓郁的宁波市镇海区,学生近距离接受“宁波帮”精神的熏陶,易于形成创业氛围。加之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与宁波市大学科技园这一创业孵化基地合作,积极推进“平台支撑+项目驱动+企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学院将继续推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模式。

五、学院推动精准化就业的举措

(一)完善1+1+2Y+N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样化人才需求

学院坚持“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围绕面向应用、面向需要、面向实际的发展方向,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1+1+2Y+N”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1张课程地图导航,以职业为导向,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及时快速响应社会需求。第二,1套渐进式的课程培养体系。自1999年构建“平台式”课程结构体系以来,学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与理念,课程结构体系从最初的“平台式”发展到“平台+模块”的模式,进而演变为“平台+模块+拓展”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第三,2Y联动机制。所谓2Y联动,指学院与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政府和企业)建立战略性的全面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分工、协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集聚,达到强化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学院专业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基于“院园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一系列改革探索,推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第四,N元专业应用技术化路径。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应用技术化实施路径。如设计艺术类专业通过协同创新实施“项目化工作室制”和校企合作制;商科类专业实施职业资格授权培训制和企业合作班制;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实施技术组合创新机制;生物工程技术类专业实施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与实习实训机制。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相应的招生专业动态调节机制。同时,积极开展定向委培招生,满足基层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学院深入建设“一院一品”,加强专业建设力度,努力把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得更加鲜明;在教学组织上,继续深入探索并适度扩大小班化和工作室制,进一步发挥“院园”融合的优势,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向社会输送更多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人才。

(二)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根据“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响应浙江省打造万亿级七大新兴产业的号召,因而我院大力学习、贯彻国家、省市的精神,综合分析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和就业渠道,拓宽就业领域,从而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一要大力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院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发实施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新项目。二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学院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位置,紧密围绕“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项目,响应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号召,结合宁波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学校地理优势、学科专业特点等,积极开拓就业空间。学院逐步引导毕业生到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作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三要扎实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征兵工作,学院及时帮助退役学生的就业、创业。

(三)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工作带动就业

为深入贯彻李克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号召,我院以培育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为切入点,深入部署、逐步规划,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2015年5月成立电商学院。与电商学院合作的企业有:恒隆高科、东方日升、慈溪家电管、清车电气有限公司、甜蜜时空五家企业,以此推动创新创业班的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业意识,进而以创业带动就业。电商学院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进入正常化、程序化的轨道。10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日常的指导与专业的服务。学院设办公室及五个中心,办公室设在学工部;五个中心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对外联络中心、创新创业课程研发中心、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新能力训练中心。

第一,要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为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学院整合三层递进的场地资源,分别是“星星之火”活动基地、“芽苞初放”孵化基地、“破茧成蝶”注册基地,面积共计5000多平方米,为支持学生创业团队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场地支持。此外,每年举办“新四方美食”创业奖励基金评审。修订创业团队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对创业团队的管理,推动创业团队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以创业工作带动就业发展。第二,要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其一,校内优秀创业教师,创业学院课程的学习聘请校内教学经验丰富,学生评价高的专业教师,我院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达到25位,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其二,校外创业成功人士,联系宁波当地、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成功创业人士作为导师,分享其创业故事、指导学生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基地等。截止目前我院签约30位多位知名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举办33期的企业家论坛,邀请了40多位企业家。通过营造创业氛围,提供专业指导服务,激励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四)完善就业体系,提高就业的指导能力

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学院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的的先导性工作,学院及二级学院积极召开就业辅导座谈会,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二要精准推送就业信息。通过传统方式,如展板、橱窗、宣传栏等推送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重要作用,举办不同类型的校园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同时,推进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络、手机、媒体相结合,通过完善学工微博、开通学工微信,依托新媒体的力量,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知晓和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三要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坚持把毕业生安全稳定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高度重视校园招聘活动、学生心理焦虑等问题,做到提前预防与及时疏导并举。以讲座和发放宣传册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严防招聘欺诈的意识与观念,维护学生的切实利益,确保就业创业工作的稳步推进。